首页 > 大学介绍 > 正文

一个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出路在哪里?

2024-06-25 02:09:12 | 高三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一个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出路在哪里?相关的问题,今天,高三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一个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出路在哪里?

一个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出路在哪里?

我觉得一个学校,只要不是985或者211,那就都一样,没什么几本之分,全是普通大学生毕业的。不过你也不用担心没有出路,毕竟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大学生毕业后因为没有出路而被憋死的新闻。

好歹你还是个本科,别管是几本了,那还有无数的大专生,中专生呢,你要是觉得自己没出路了,那他们怎么办?

两条路,要么创业,要么打工,除此之外就是回家啃老了。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口号好喊,创业是真难呐;我已经毕业好多的了,现在这个单位里还始终是最底层,赚着难以糊口的工资,苦苦挣扎在生活的泥坛之中。我也尝试过先做一些小生意,但不论是摆地摊还是开网店最终都不了了之了,没赚钱到不说还浪费了不少的投资。

如果你真的想创业,那么和你什么学历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看你有没有那个经商的头脑与思路了,如果你有好点子,不妨尝试一下,反正你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折腾。别等到我这个时候,已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矣。

如果没想法,那就打工呗,老老实实找工作,先能吃饱饭,然后走一步算一步呗,这也是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你照着做也不丢人。至于文凭,刚刚我说了,你只要不是国家重点大学毕业的,那就全一样。盯着好文凭的公司去不了,但总还有不管你是几本的公司在呢,这年头文凭不过是块敲门砖,进门以后还是靠个人努力的。

该咋活就咋活吧,四本五本院校又能如何!

一个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出路在哪里?高三网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
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端。北纬34°23'-34°40',东经110°09'-110°25'。东邻河南省灵宝县,西连华阴市,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河相望。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22千米,总面积526平方千米/444.96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14300。行政区划代码:610522。区号:0913。拼音:Tongguan Xian。
行政区划
潼关县辖4个镇、4个乡:
镇:城关镇、秦东镇、太要镇、桐峪镇
乡:安乐乡、高桥乡、南头乡、代字营乡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县,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想望。界于东经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气候]
潼关属暖温带大陆性雨热同季的季风型干旱气候。南北差异大,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和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处平均风速3.2米/秒。
[交通]
陇海铁路交于城南,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贯全县。
[水文]
县境内有自产水和过境客水两大部分:自产水指汇入黄河4条一级支流的11条支流;客水指黄河、渭河。
人口状况
2003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 157911 人(公安数据)。男女性别比为 103.2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县全年出生人口 882 人, 死亡人口 685 人, 出生率 5.97 ‰,死亡率 4.64 ‰,全年净增人口 197 人,自然增长 1.33 ‰。
人口分布
2000 年常住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人口 29975 人, 占常住人口 19.89%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120728 人,占常住人口的 80.11% 。
城关镇: 25863 人;港口镇: 10917 人;太要镇: 25261 人;桐峪镇: 17606 人;秦东镇: 6083 人;城郊乡: 12411 人;安乐乡 12105 人;高桥乡: 13601 人;南头乡: 11604 人;代字营乡: 12292 人。
家庭户人口
2000 年全县共有家庭户 36000 户,家庭户人口为 146966 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 4.08 人,比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 4.14 人减少 0.06 人。
年龄构成
2000 年全县常住人口中, 0 - 14 岁人口为 46190 人,占常住人口的 30.6% ; 15 - 64 岁的人口为 97435 人,占常住人口的 64.7% 。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为 7078 人,占常住人口的 4.7% 。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 - 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0.5 百分点,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2000 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150371 人,占常住人口的 99.78%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32 人,占常住人口的 0.22% 。与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 21115 人,增长 16.3%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18 人,增长 5.7% 。
受教育程度
2000 全县的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 2958 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 16088 人;接受初中教育的 56130 人;接受小学教育 56562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扫盲班)。与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百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 7 人上升为 21 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95 人上升为 115 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365 人上升为 402 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 392 人上升为 405 人。
民间文化
古 战 船
潼关古战船孕育诞生于古县城附近的高桥乡 、秦东镇,辐射兴盛,传承于高桥乡高桥 、税村一带,其装扮表演 以古代战船为原型,故得此名。西汉时初见雏形,明清时发展兴盛。
古战船表现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流星、铁鞭开路、静场,二是竹马先行,三是古战船表演,四是舞狮舞龙,五是锣鼓助阵,渲染气氛。竹马 、战船场以彩绘、剪纸、绢花装饰,有龙、虎头像认示两阵。
竹马、战船表现了潼关水陆两站的配合形式 ,是黄河流域古代战争为民间艺术结晶。被誉 为“中华一绝”。
踩 高 跷
高跷亦称“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张“高跷”一般分为“文跷”和 “ 武翘 ” 两大类,均依照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种道具,排成队列,在雄浑鼓乐的伴奏下,踩这铿锵有力的节奏,翩翩起舞,如下腰、劈叉、鹞子翻身、鲤鱼打挺、扑蝶、原地旋转360 0 以及叠罗汉(造型)等,精彩的表演,高难度的造型,常常博得观众的惊叹和称赞,甚至表演绝活。
背 芯 子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同时也有邻近的少数人参加,以铁制骨架为各种装饰艺术的“芯”,承载一至数名小孩,加上动作表演,以高、险、奇、巧成为南街的一种特色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及外国友人的喜欢。
芯子为手工及表演技艺,其铁芯要用熟铁再经过多次锻打,使其成为刚柔兼济的专用钢材,既能承载重物,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动,让人有一种艺术的美感,可以表演古今的戏剧、民间传说及其它多方面的内容。
南街芯子的规模可大可小,可以在大型广场演出,也可以在舞台上演出;可以单独演出,也可以和锣鼓、秧歌等配合演出。同时有背芯子、抬芯子和车芯子之分,以便根据不同的场合安排出不同的活动内容。
矿产资源
该县秦岭地区,埋藏有金、银、铅、石墨、大理石、蛭石等多种矿物,分布范围较广,藏量比较丰富。据今发现北宋“崇宁三年”(1104)的矿洞石刻,大约900年前就有民开采金矿石。在潼峪、蒿岔、太峪、东桐峪等峪道都发现有矿洞遗址,仅麻峪就有72孔。历代官府屡禁庶民开采利用。明代17任兵宪都残酷地镇压过矿民。清康熙《潼关卫志》在“乡贤”中记述潼关卫指挥使盛德的镇压矿民情况:“嘉靖二十九年矿寇猖獗,公率兵击之,兵溃,公奋力战,遂为贼害”。《潼关县新志》记述:西潼峪佛头崖下有铜矿,官府曾经开采,因矿苗未成熟而终止。清代还有矿师勘查,立石标记。又载:西南牛角岭有煤矿,民国十年(1921)有人集资开采,因资竭而辍,但不知其是否有煤矿。建国后,1958年“大炼钢铁”时,群众在东桐峪河浪铁砂发现砂金,一度广为流伟。1965年陕西省地质局派出勘探队在本县秦岭山区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经普查、初查、详查确有金矿石。1972年县筹建开发大理石矿。1975年前后,近山地区社、队集体和个人挖掘蛭石、大理石、蛭石加工等工、副业生产迅速兴起。
在开发大理石、蛭石的基础上,依据地质勘探资料,开发金矿石。1975年筹建潼关县金矿。1976年渭南地区潼关金矿开始筹建,1977年陕西省革委会决定,渭南地区潼关金矿与洛南铬矿合并为陕西省潼关金矿。1979年县金矿因资金、技术不齐,遂移交由陕西省潼关金矿。1984年陕西省潼关金矿改属冶金工业部,分设东桐峪、潼峪矿区,5个坑口,有职工1655人,其技术力量雄厚,机械化设备较为齐全,日产原矿石500吨,为国家定点的国营中型黄金矿山企业。1985年生产黄金1.61万两,实现利润206万元。同年,县筹建李家金矿,1986年筹建县小口金矿,到1989年两矿分别年产黄金2617.38两和5554.25两。同时,冶金部潼关金矿的东桐峪矿区,改设东桐峪金矿,隶冶金部。
随着国家矿山建设的发展,集体和个人采矿选炼黄金的浪潮迎风而起。1979年李家村公社马峰峪口大队第三生产队成立采矿队以后,陕西省冶金局多次催促兴办采金队,县社队企业局已派员驻队指导,沿山社、队采矿陆续成立。到1985年全县有规模不一、技术设备不等的采矿队80多个。1981年太要公社成立黄金冶炼厂后,到1985年全县有黄金冶炼厂13家。原来开采矿石远销外地,年采矿石2450多吨,1980年折合年产黄金2152两,白银1397两,铅20吨,总产值26万多元。此后,进行自采自炼。到1985年生产黄金1.0万多两,白银2.35万多两,铅400多吨,总产值583万元,跨入全国生产黄金万两县行列。群众家庭氰化池、混汞碾、小球磨、氰化池772个。全县本年生产黄金突破3万两,每人平均1两以上。
经济发展
二00七年,全县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增长快速。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创近十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较上年增长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9亿元,较上年增长2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9亿元,较上年增长9.6%。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28.2%和6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720元,比上年增长19.72%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9323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7.28%。其中,农业产值13489万元,林业产值946万元,畜牧业产值3821万元,渔业产值267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9%、13.7%、35.54%、-4.8%、2.4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3万千瓦,化肥施用量5845吨(折纯量)。
主要农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50725吨 7.4
其中:夏粮 20807吨 -17
秋粮 29918吨 35
棉花 690吨 37.2
油料 2602吨 10.6
苹果 5987吨 2.5
大枣 157吨 9.3
芦笋 6081吨 —
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3101吨 7.3
其中:猪 肉 2485吨 6.3
牛羊肉 463吨 7.7
禽蛋产量 430吨 1.2
大家畜年末存栏 9834头 -0.3
生猪存栏 22121头 0.4
羊存栏 4785头 -5.9
家禽存栏 7.31万只 20
渔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产量 295吨 -4.8
林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县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7000亩。其中荒山造林19995亩。绿色家园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90多万元,新增基本农田3000亩。全年新修和整修渠道46.7公里,新打机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248万元(现价),实现增加值20100万元(现价),分别较上年增长35.8%和31.5%。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黄 金 172555.5两 14.9
其中:成品金 134113.7两 26.2
含量金 38331.8两 -12.6
机 砖 2.21亿块 10.5
酱 菜 1360吨 8.8
铁精粉 2.5万吨 66.7
建筑业生产平稳。全县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4家,全年完成施工产值5850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34929 万元(不包含跨区域项目),较上年增长76.19%。其中,纳入统计范围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9912万元,较上年增长95.15%,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463万元、16236万元和1221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76%、83.42%和111.88%。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交通系统完成货物运输量163万吨,货物周转量13686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41万人,旅客周转量10826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978户,比上年减少1092户。移动电话用户达66624户,比上年增加9057户。全年完成电信业务量5856万元;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79.7万元,其中,函件7.37万件,报刊发行36.8万份。邮政储蓄年末存款余额45994万元,较上年下降0.3%。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商品消费市场平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363.9万元,较上年增长12.96%。其中,县的零售额22273.4万元,县以下零售额10090.5万元;批发零售业27637.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1628.3万元,其他行业3098万元。
对外贸易工作取得新发展。全县当年签定合同外资金额7222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1.7万美元。
七、财政 金融 保险
财政收入支出双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03万元,比上年增长 11.2%。其中,增值税316万元,营业税675万元,企业所得税140万元,个人所得税169万元,资源税63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730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260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9508万元,比上年增长47.43%。其中,农林水利业支出1658万元,文化体育传媒业支出374万元,教育支出527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174万元,城建支出943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36万元,一般公共服务业支出6044万元。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6093万元,比上年增长 10.1% 。各项贷款余额96318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工业贷款3968万元,农业贷款32709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29.9%和46%。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143668万元,累计支出1264277万元,累计净投放现金120609万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各类财产承保金额15190万元,人寿保险承保金额2290万元。全年财产保险理赔金额225万元,人寿保险理赔金额86万元。
八、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共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其中“200吨/日处理金精矿冶炼”、“潼关县黄河良种猪繁育”、“酱菜系列产品开发”、“周家城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知识产权培训”等项目列入市级科技计划。共组织申报发明实用型和外观设计型专利10项,授权10项,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专利申报任务。
教育事业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69.5万元。投资1331万元,新建校舍19180平方米,消除危房6808平方米,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培训下岗职工400余人,职教招生724人,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所高标准公办幼儿园,成职幼教发展迅速。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76所,在校学生人数22524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950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数12574人。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8.3%。年末全县拥有教师人数1647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50人,小学专任教师1097人。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945人,较去年增加了140人;中考成绩500分以上考生93人,占参考人数的4%,比全市高一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潼关县民间艺术团,民间艺术背芯子、古战船、踩高跷等优秀文化节目多次赴中省市演出,增强了潼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组织编写了《十七大又出新篇章》、《高举旗帜奔小康》、《磨道湾》、《农村孩子》等文学作品。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化活动3场,共送书10000余册,放电影160余场,送戏70多场。县文化馆共备藏书12000册。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县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13所,卫生技术人员593人。其中,医师179人,助理医师60人,护士17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1人。2007年4月份,我县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10.3万余人,参合率达92%,2550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助,补助金额360万元。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2624.7万元。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68.93吨,削减二氧化硫1247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及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为100%,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在低水平线上。据1‰人口抽样调查,全县常住人口(指年内在本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在本县登记为常住户口而年内离开本县半年以上的人)152700人;人口出生率为10.4‰,死亡率为6.25‰,自然增长率为4.15‰。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604人,比上年减少195人,工资总额15743万元,比上年增加2687万元,人均年工资12475元,比上年增加2320元。县属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0384人,工资总额11938万元,人均年工资11515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元,比上年增加390元,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61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2843万元,比上年增长7.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年末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723人,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3563人。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2621人,已参加失业保险9636人。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6150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00人,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达8013人,全县支付低保资金485万元。全县4817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统筹,共统筹住房公积金471万元。
历史沿革
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录虢国(北虢),称“渭_”。春秋时称桃林塞,隶晋。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 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设宁秦县, 属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前202),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渭河水运、船库。后以船司空官名为县名,隶京兆尹。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隶后承烈郡。 东汉复名船司空县, 隶司隶校尉部。 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县并入华阴,隶京兆尹。后经三国、魏、晋275年均属华阴县。北魏永熙三年(534), 属定城县(治所在今公庄村北之定),隶华州华山郡。西魏时定城县并入敷西县,直至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属敷西县隶华州。大业三年(607)改隶京兆郡。五年(609)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之。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改称仙掌县,天授二年(691)分仙掌县东部(潼关)设潼津县,隶虢卅。圣历二年(699) 三月,改属太州(治所在今华县)。长安二年(702)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
神龙二年(706)复名华阴县,本县属之。 后经五代、宋、金、元约670余年,均属华阴县。明洪武七年(1374)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九年(1376),设潼关卫,属河南都司(明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说洪武三年设潼关卫)。永乐六年(1408),属中军都督府。
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五年(1727),设潼关县。 乾隆十三年(1748) 改设潼关厅,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国二年(1913)废厅,设潼关县,属陕西关中道。二十二年(1933), 属陕西。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大荔 县)。三十六年(1947)属陕西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华县),直至解放。
1949午5月29日潼关解放,本县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甘宁边区政府。1950年5月,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后,直属陕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本县与渭南县合并后,设潼关人民公社, 属渭南县,隶陕西人民政府。1961年8月15日恢复潼关县制,属渭南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渭南地区行政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至今。
2021年1月2日,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名单出炉,潼关县排名第71。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潼关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潼关县入选。
2017年2月21日,潼关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7月,潼关县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一个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出路在哪里?

云南财经、山西财经、安徽财经、哈尔滨商业大学哪个会计专业比较好?

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特色和优势学科,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支撑的多科性财经大学。学校始建于 1951年,前身是山西省银行、财政、供销合作、商业和粮食五所干部学校。1958年9月,五所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山西财经学院,曾隶属山西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领导。1984年12月,成立山西经济管理学院,隶属山西省领导。1997年10月,山西财经学院和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山西财经大学,实行省部共建共管。2000年2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学校设有24个教学单位和32个学术研究机构。现有政治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4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MPA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本科专业。学校具有高校教师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资格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可在15个本科专业授予双学士学位。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我校是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单位,金融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1000人,研究生14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 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2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80余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6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10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学校还聘请了12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聘请了109名著名企业家担任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
学校位于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西省会太原市,分坞城、迎泽和平阳三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近1100亩,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拥有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体育场馆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以及晋商与票号博物馆、ERP实验室、金融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商品学实验室和模拟法庭等现代化教学、科研和实验设施,图书馆馆藏图书235万余册。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特色与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厚、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等活动中连续取得优异成绩。建校57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大学毕业生。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编辑出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经济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等学术刊物,主办“山西经济高峰论坛”。近三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4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65部,承担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被五大检索收录63篇。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19项,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选派教师到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学习深造或学术交流,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日本关东学园大学等 3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德国玛哥德堡大学、德国埃森经济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等开展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项目。我校政治经济学、金融学和统计学3个专业还具有接受一般访问学者资格。
山西财经大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修德立信、博学求真”校训,弘扬“明礼诚信、艰苦创业”晋商精神,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大力实施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杨怀恩教授,校长为原梅生教授。
类型:财经隶属于:山西省教育厅国家重点学科:12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37个

云南财经大学创建于1951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位于昆明市区,占地1021亩。学校现有硕士生、本专科等全日制学生147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博士170余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人,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4人,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0人。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448万元,藏书152万册,电子图书52万种,中外期刊2186种。校园网现已覆盖所有工作、学习及生活场所。
学校下设19个学院、3个教学部和40多个专兼职研究机构,设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4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方向), MBA、MPA两个专业硕士点,拥有31个本科专业, 10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9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重点教学实验室。形成了以本科培养为主,兼有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建校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7万余名专门人才。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左右,居云南省高校前列。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课题249项;出版专著、教材301部,发表科研论文574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8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7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主办有《云南财经大学学报》和《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两种公开刊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泰国、越南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合作举办学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法国蒙彼利埃高等商学院和瑞士温特图尔苏黎世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合作举办硕士学位教育项目。2005年,学校被全国高等教育联合会评为“全国一流中外合作办学单位”。
学校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6年,学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奖,“蓝色力量协会”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2004年,学校女子篮球队闯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决赛,获第14名;女子网球队分获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第九届双打冠军,第十届团体季军,第十一届团体冠军、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经世致用人才的中心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加快现代化进程,提高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深化内部改革,夯实发展基础,强化高水平学科专业、人才队伍、育人环境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在云南有突出地位、在全国有鲜明特色、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财经大学,为地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类型:财经隶属于:云南省教育厅国家重点学科:12个硕士点:45个

学校于1959年5月经安徽省委批准创建,当时校址设在合肥市南门外原银行学校旧址(现中国科技大学东校区西院),学校规模800人。1961年迁至蚌埠市交通路校区。1965年学校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接管,后更名为安徽商学院。文革期间,一度被迫改办中专并先后更名为安徽省财经学校和安徽省供销商业学校。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中华大地,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安徽财贸学院,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安徽省共同管理,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为主。1983年学校本部迁至宏业路校区(现龙湖西校区)。1984年交通路校区经商业部批准改为商业部安徽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安徽财贸学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7年“两院”分设,1992年9月“两院”正式合并组成新的安徽财贸学院。学校先后隶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面向全国招生、就业。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同年9月,学校迁入龙湖东校区。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史学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财经院校,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

学校位于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市,现有三个校区构成,龙湖东校区、龙湖西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4A风景区龙子湖两畔,占地面积1521亩,建筑面积70.1万平方米,藏书近180万余册,电子图书52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1700余种。有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语音室、体育馆、游泳池、室外运动场等完善的教学、体育设施以及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公寓,学习条件良好,生活环境优雅,荣获“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坚持育人为本,践行“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为区域和行业发展做出贡献;坚持发挥优势,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目前,学校设有13个学院,2个教学部,3个校直属研究机构,10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40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拥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教改示范专业4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精品课程22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开拓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形式,改变了单一的普通本科制形式,实行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函授、夜大学、干训生、自学考试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制度。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4230人,硕士生978人。建校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毕业生。

建校近50年来,学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070人,其中教授115人,副教授33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安徽省教学名师5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3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6人。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经常举办全国性经济、管理类学术研讨会,聘有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并选派教师赴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瑞士、丹麦、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进修、访问和攻读学位,积极推动与国内外院校之间的交流。

学校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教学科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自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51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出版各类科研著作84部;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30项;组织校外专家面向本科生举办学术报告175场。学校学术期刊《财贸研究》成为2008~2009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为优秀。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武书连、吕嘉、郭石林等的《2008中国大学评价》,在全国451所开设经济学专业的大学中,我校排名第45位;在全国572所开设管理学专业的大学中,我校排名第83名。

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的各项建设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的世纪里,学校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汲取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承接徽商文化和淮河文化的底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始终坚持办学特色、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为区域和行业发展做贡献,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突出,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学。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如下:

(一)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10个二级学科点: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4个二级学科点:会计学、企业管理学、旅游管理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美术学、专门史、农业经济管理学、社会保障学、情报学),三个专业硕士授予点: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二)本科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税务投资学、法学、国际政治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广告学绘画艺术设计动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审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工商管理、法学。(三)7个省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政学。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

类型:财经隶属于:安徽省教育厅国家重点学科:7个硕士点:30个

哈尔滨商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195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本科教育,1982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2006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坐落在北方名城哈尔滨市,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通达街138号,北校区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学海街1号。学校占地总面积为113.17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60.03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17个学院、2个教学部,31个科研所(中心),现有本科专业45个,隶属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另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及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辅修专业。

学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有中药学(一级学科)、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3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药物研究所);有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MBA)1个;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商品学、会计学等5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抗肿瘤药物);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中药学、企业管理、会计学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旅游管理、商品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财政学10个省级重点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550人;专任教师1115人,其中教授141人,副教授30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2人,博士生导师11人,省级教学名师4 人。学校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为兼职教授,常年聘请英、日、俄外国专家,是经国家批准的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

目前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21000余人。建校55年来,学校总计为社会培养了7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成功的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干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校建校以来,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5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饺子机,为饺子成为中式快餐和产业化做出了贡献;60年代首创我国三大会计记账方法之一“财产收付记账法”,是新中国使用长达30年适用于各行业的会计记账方法;80年代最早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协作开发的学术理论,为东北亚经济圈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90年代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所货币金融博物馆,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90年代后期完成的“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及示范工程” 填补了国内商业自动化研究的空白,获国家国内贸易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几年来,学校在法经济学交叉学科、现代流通理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抗肿瘤药物、绿色食品战略管理、食品研发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做出贡献。“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教育部项目等56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4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4部,其中专著200余部。

学校公开编辑出版的刊物有《商业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物流科技》等4种学术期刊,其中《商业研究》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22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龙比亚大学、泰晤士河谷大学开展本科生2+2联合培养。学校与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太平洋国立经济大学、哈巴罗夫斯克经济法律学院以及日本海洋大学、韩国灵山大学和中部大学等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

类型:财经隶属于:黑龙江省教育厅国家重点学科:10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38个

以上就是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高三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高三网:www.htgsw.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一个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出路在哪里?”相关推荐
农村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
农村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

农村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 读了大学的农村孩子,反而是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里。名义上他们是跳出了农门,不用再当一个农民了,但实际上他们很难彻底跳出农门,农村依然是他们的牵绊,与此同时,他们又很难融入城市里,因为城市的房价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像个外人一样。 读了大学的农村孩子,这辈子很难回去农村了,回去了也会被人嘲笑,嘲笑他们读书白读了,但是城市也很难融进去,想要在城市立足、扎根,并不是

2024-06-08 18:08:45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在哪里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在哪里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在哪里 高考志愿的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是一本和二本。 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按照高考录取分数线来区分的: 1、第一批是指重点的本科院校,像清华北大,到各省的重点本科。 2、第二批是指普通本科院校分为a,b两类,a类学校是功利的学费较便宜,b类是独立学院学费很高。 本科(或专科)分为提前批录取、第一批次录取,第二批次录取和第三批次录取,即为通常所说的一本、二本和三本

2024-09-09 13:24:35
本科一批、二批、三批的区别在哪里
本科一批、二批、三批的区别在哪里

本科一批、二批、三批的区别在哪里 一、第一批第二批什么意思 是按照高考录取分数线来分的:第一批是指重点的本科院校,像清华北大,到各省的重点本科。第二批是指普通本科院校分为a,b两类,a类学校是功利的学费较便宜,b类是独立学院学费很高。 本科(或专科)分为提前批录取、第一批次录取,第二批次录取和第三批次录取,即为通常所说的一本、二本和三本。 提前批录取,提前于普通高考,主要是指录取国防生、

2024-09-17 04:03:41
中北大学三本在哪个省 山西的公办三本是哪几个?
中北大学三本在哪个省 山西的公办三本是哪几个?

山西的公办三本是哪几个? 三本学校分两类一是民办二就是独立学院也就是**大学**学院这类独立学院是半公半民的有那所大学挂名并组织学校的师资办学而民间力量负责出钱 山西省的8所三本都是独立学院所以都还是相对正规的 有个民间排名参考一下吧 山西各大三本院校资源、办学实力排名,仅供各考生参考: 师资力量: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太原科技大学华科

2024-06-10 06:06:22
第二人生考试答案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在哪个国家出生。
第二人生考试答案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在哪个国家出生。

第二人生考试答案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在哪个国家出生。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Heinrich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

2024-04-10 05:09:36
江苏大学在哪里属于哪个省 江苏大学属于一本还是二本
江苏大学在哪里属于哪个省 江苏大学属于一本还是二本

江苏大学属于一本还是二本 江苏大学属于一本大学。 学校简介: 1.江苏大学坐落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以及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现任党委书记袁寿其,校长颜晓红。校训为“博学、求是、明德”。 2.学校除了拥有校本部还有北固、梦溪、

2024-05-01 02:49:04
东华理工大学一本理工生在哪个校区
东华理工大学一本理工生在哪个校区

东华理工大学2016一本理工生在哪个校区 东华理工大学本科一批次的专业新生都在南昌校区就读:南昌市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418号。 东华理工大学是原核工业部第一直属高校,是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在哪个区 我是文法艺艺设的马上大四了~~ 来帮你回答~~ 文法艺全体统统住在抚州南区这个南区非南昌校区

2024-06-27 23:09:03
浙江大学有几个校区(在校大学生的档案保存在哪,是档案馆还是学院里?)
浙江大学有几个校区(在校大学生的档案保存在哪,是档案馆还是学院里?)

浙江大学有几个校区 7个校区。 浙江大学有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西溪校区、华家池校区、之江校区、舟山校区、海宁校区等。 1、紫金港校区:该校区是浙江大学主校区,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分东西两个部分,总规划5856亩。东区于2001年9月开工兴建,占地面积3192亩;西区规划建设用地约2664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20余万平方米,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该校区也是浙江大学党政机

2024-06-16 06:10:33